- · 《炭素技术》投稿方式[10/30]
- · 《炭素技术》数据库收录[10/30]
- · 《炭素技术》期刊栏目设[10/30]
- · 《炭素技术》杂志社刊物[10/30]
- · 《炭素技术》编辑部征稿[10/30]
- · 炭素技术版面费是多少[10/30]
档案管理制度应包含什么(炭素技术外文参考文(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弓箭是许多民族的传统技艺 弓箭瞄不准,是错误的。弓箭不是瞄不准,而是想瞄准不容易,但是通过长时间的刻苦训练,还是能够瞄得准的。在古代,弓
弓箭是许多民族的传统技艺
弓箭瞄不准,是错误的。弓箭不是瞄不准,而是想瞄准不容易,但是通过长时间的刻苦训练,还是能够瞄得准的。在古代,弓箭没有专门的瞄准具或者瞄准装置,弓箭的瞄准主要是通过长期的训练积累经验,然后依靠感觉进行瞄准。一个训练有素的弓箭手在几十米开外用弓箭准确命中目标是常有的事。这也是为何自古以来无论哪个民族都会涌现出“神箭手”的原因。以传统弓为例,瞄准的方法其实是有的,请看下图
传统弓瞄准方法
这个图片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看懂
这还只是理论上的瞄准方法,如果再结合当时的风速、风向、弓的张力、箭杆的材质和重量、目标物的距离等各种变量,想用弓箭准确命中目标其实是很难的,但是并不是不能实现。这就需要弓箭手在平时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练习才可以。在古代,一个合格的弓骑兵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才可以培养出来,这个时间一点也不夸张,弓箭手的培养难度可想而知。
再说说弓箭射不死的问题。谁说弓箭射不死人的?说出这种话的人肯定是没见过靶子上的箭,如果见过一次,我保证他这辈子不想被弓箭射中。以我常用的25磅“美猎”为例,20米的距离弓箭没入靶子的深度约为30cm,靶子是麻纤维制成的,密度和弹性与人体相当。箭杆从靶子里拔出来都要费些力气的。25磅的弓算是“软弓”,古代士兵使用的弓箭拉力远比25磅高得多。无论是射程还是穿透力都远超现代弓箭。有人可能会说,古代士兵是要穿盔甲的呀,弓箭面对顶盔贯甲的士兵是不是就为力了?此言差矣,先给大家看一个箭头的图片。
请问你想被哪个箭头射中?
古人是很聪明的,针对不同的场景和目标发明出了很多种箭头滴。其中就有专门对付敌人盔甲的破甲箭,甚至还有针对不同的猎物而设计的各种箭头。
这种箭头就具有一定的破甲能力
还有这种形制的箭头
这种箭头明显不能破甲但是造成的伤口创面更大
再说说箭的杀伤力。这就需要区别讨论了。如果是命中要害部位,例如心脏、头部等位置,中箭者登时毙命这是不用怀疑的。如果不是命中要害部位,受伤者虽然并不会立刻毙命,但是巨大的疼痛也会令伤者丧失战斗力。大家请不要小看箭支的杀伤力,箭支扎在人体上动能是不低的。箭的速度虽然比不上子弹,但是箭头加箭杆的重量远比子弹大得多。而且箭支属于长杆的形状,箭头扎在里,箭杆在体外。根据杠杆原理,箭羽处轻微的震动和受力传递到箭头上都会放大数倍。说人话,箭支扎在身上,如果不及时处理,箭支会随着身体的运动不停的晃动、撬动,扩大伤口,流血不止。在冷兵器时代,许多士兵都是死于伤口处理不到位失血过多而死。历史上记载的许多武将身中数箭血染战袍,依然不降不退,指挥作战,冲锋陷阵。这种情况确实有,但是史料没有提及这些武将都是身穿盔甲的,箭支扎到身上先被盔甲挡了一层,并没有深入太深,伤口都不致命。如果是普通没披甲的士兵身中数箭估计早就挂了!
最后再说说箭支容易消耗的问题。箭支作为远程投射型武器,消耗是再所难免的。但是箭支是可以回收使用的。古代弓箭手随身携带的箭支通常保持在30支左右。这30支箭通常还用不完,一次战斗结束以后总会剩下几支。为何?因为他们会捡拾敌人射过来的箭再射回去。同样的,战斗结束以后获胜的一方在打扫战场的时候也会收集箭支作为自己的武器。
综上所述,弓箭在冷兵器时代绝对是首选武器。各国各民族的都非常重视弓箭的使用。游牧民族更是把骑射作为“立国之本”长期习练。蒙古人更是把骑射的战术发挥到极限,甚至创造出了“曼古歹”这样的战术。即骑射者一边佯装逃跑,一边回身射箭??。当敌人停止追击时,他们又靠近用弓箭袭扰。当敌人再次进攻时,他们又故技重施,一边逃跑一边回身射箭。在这种攻击下不论敌人的精神和装甲多么坚强,彻底崩溃只是时间的问题。
曼古歹战术图
文章来源:《炭素技术》 网址: http://www.tsjszz.cn/zonghexinwen/2022/1221/553.html
上一篇:炭素技术论文研究思路(炭素生产工艺)
下一篇:没有了